例如汤之于伊尹,学焉而后臣之,故不劳而王。
13按照戴德本的《仪礼》次序,正好符合《昏义》篇所说的礼之大体之八礼。所以战国时有一句成语,叫做誉尧非桀。
3按照这样的解释,子张的问题是,在距离三代很久远之后,能否知道当时的礼仪制度。得其心有道:所欲,与之聚之。荀子说:诛暴国之君,若诛独夫。孙希旦认为,按文意,此二句必在周坐尸之上,简错在下耳。《礼记》对三代或四代礼制的因袭损益的记述,除冠制而外,几乎都与祭祀有关,可以说就是祭祀文化的体现。
夏桀、商纣以及周之幽、厉,从历史的角度来看,他们由于昏庸暴虐而导致德衰、政衰,处于三代之末世,但是从儒家解释历史的尧舜—桀纣模式以及儒家所构想的三代理论来看,他们实际上已经被排除在三代之外了。我们研究儒家的历史哲学,首先应该解析的就是儒家的三代观。(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) 设为学校庠序以教之。
从历史哲学的角度来看,按照通三统的理论,二王以上的五朝绌为五帝,封为小国。一般而言,此章都是以夏礼、殷礼断句。道过三代谓之荡,法二后王谓之不雅。因此将殷代的文化概括为祭祀文化也是有相当充足的依据的。
因此,祭礼是统辖三代之礼的主体内容,是三代之礼的最大公约数。以理想为行实,则轻信。
《礼记·乐记》记载:武王克殷反商,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,封帝尧之后于祝,封帝舜之后于陈。13. 参见刘丰:《先秦礼学思想与社会的整合》,北京: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2003年,第135页。儒家认为,三代前后相承的是礼,是礼把三代连接为一个历史文化整体。无论是启破坏禅让而自居王位,或是夺取王位,按照传统的价值观来看,启在德性方面是有欠缺的。
如董仲舒所说的三统说是从商代开始的,顾颉刚先生认为,三统说是割取了五德说的五分之三而造成的。15. 顾颉刚:《纣恶七十事的发生次第》,收入《顾颉刚古史论文集》卷一,第300页。殷礼,吾能言之,宋不足徵也。这里,我们以后世学者在解释三代历史的更替而形成的尧舜——桀纣评价模式,来做进一步的分析。
21. 王国维:《观堂集林》卷十《殷周制度论》,北京:中华书局,1959年,第451页、453-454页。正因如此,三代以及复三代之礼才会在历史上成为儒学复兴的内在动因。
蒙文通先生在《儒家政治思想之发展》一文中开篇就说:秦汉间学者,言三代事,多美备,不惟信据。正是德与礼的相互变奏使三代不但成为儒家文明与价值的源头,而且也是三代在历史概念的基础之上发展为解释历史模式的原因。
天下之民从之,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。12王国维曾经将禮释为宗教祭祀仪式。《礼记·礼运》篇说夫礼之初,始诸饮食,《内则》说礼始于谨夫妇,《昏义》说礼始于冠,婚礼、冠礼都有十分久远的渊源,这些仪式在夏商时期也一定存在,但是,从后来学者对三代之礼的整理来看,这些礼仪显然不是这个时期礼的主要内容。孟子认为,桀纣之失去天下,是由于他们因无德而失去了民心。苟不志于仁,终身忧辱,以陷于死亡。本来,国之大事,在祀与戎(《左传·成公十三年》),礼有五经,莫重于祭(《礼记·祭统》),祭祀礼仪是礼制最为重要的内容。
孔子将夏商周并提,并且认为它们的文化是前后相承的。舜崩,三年之丧毕,禹避舜之子于阳城。
就学术思想来看,1917年,还在留美的胡适作《诸子不出于王官论》,认为《汉志》所说的诸子出于王官的看法,皆属汉儒附会揣测之辞,其言全无凭据。(《论语·卫灵公》)由此看来,虽然孔子也认为三代之礼有所损益,但三代的历史文化在整体上是前后一脉相承的整体。
顾先生指出,古史辨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摧毁三皇五帝和三代同源的神话。正如历史都是出自后人的建构的一样,三代观念同样也是后世儒家学者在三代历史的基础之上建构起来的。
3. 黄怀信:《论语汇校集释》卷二《为政》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8年,第184页。另外,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,与三统、三正相关的是董仲舒提出的通三统。只要人们把握住了这些神秘的历史常数,其实也就把握住了历史。而其他诸如冠礼、婚礼的源头更为久远,夏商时期的国家体制虽然还比较简单,但各邦国之间类似于朝聘的仪式也一定是存在的,这些礼在周礼的体系中才充分完善起来,成为周礼的主体。
经过傅斯年以及后来的徐旭生、蒙文通等的进一步研究之后,上古三代文化的多元说,已经成为古史研究的一个基本常识。五帝之前的则推为九皇,封为附庸。
10. 孙希旦:《礼记集解》卷二十四《礼器》,第654页。这是周礼区别于之前二代之礼的最为显著的方面,也是周礼最为重要的特征。
殷礼是以祭祀为主的,而且延续至后代,因此战国时期的学者才会将三代的祭祀之礼整理得井井有条。(《荀子·王制》) 言必称三代逐渐成为儒家的共识。
从字源的角度虽然不能完全解释礼的起源以及最初的含义,但也可以说明,在甲骨文反映的殷代文化中,礼的主要内容就是祭祀仪式。正如孟子所说的:尽信书,则不如无书。尧舜禹是上古时期的圣王。《礼记·昏义》篇说:夫礼始于冠,本于昏,重于丧祭,尊于朝聘,和于射乡,此礼之大体也。
夏商周三代在时间序列上位居中国历史的早期阶段。吾于《武成》,取二三策而已矣。
他们的德性直接决定了他们为政的失败。孔疏也说:谓三代所行之礼虽各别,一皆趋于至诚,故云一也。
6. 孔颖达:《礼记正义》卷三十二《礼器》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8年,第986-989页。这是儒家关于三代的基本看法,也是最有意义的思想。